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回复: 0

今日要闻《资本论》与文学经典的思想对话

[复制链接]

36万

主题

0

回帖

109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95205
发表于 2025-4-12 23: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学是马克思本人的毕生爱好。论是他早年在浪漫主义影响下的诗歌、戏剧与小说创作,还是他一生对文学著的阅读阐释,都表明了其人其思中文学与哲学的显著互动。马克思对西方文学经典的研习与化用,不仅满足了他的私人兴趣和个性发展,而且还内在地促进了他的思想发展与理论建构。马克思的理论著作中普遍存在修辞学上的“互文性”:这些文本始终与其所化用、改造和发展的其他文本之间保持着互动开放关系。这种互文性蕴含着马克思与世界文学经典之间持续不断的思想对话。在其比较主要的著作《资本论》及手稿中,他大量化用《神曲》《鲁滨逊漂流记》《浮士德》等经典的修辞风格,孕育出了哲学、经济学批判与文学之间跨越性对话的独特思想图景。分析《资本论》的修辞学,探究哲学与文学之间的对话关系,对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总体性与理论建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浮士德式辩证意象与《资本论》的主题

从《宣言》到《资本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未来走向的理论主题一直与歌德的“辩证意象”之间保持着深刻的隐喻关系。《资本论》的历史批判主题高度形象化地出现在《宣言》首节关于魔法师与魔鬼的比喻中:“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在这一比喻中,喻体“魔法师”的本体是资产主义生产关系,“魔鬼”则比喻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而“召唤”比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孕育、激发作用,“不能控制”比喻生产力逐渐脱离生产关系桎梏的扬弃、解构作用。其中蕴含的未来预见正在于,作为资产阶级社会掘墓人的新生主体即产阶级使得先进生产力从失控转化为重新支配,从破旧的解构力量转换为立新的建构力量。抽象地看,这一比喻的核心逻辑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自我扬弃趋势的历史辩证法:主体召唤力量(肯定)――力量的失控(否定)――新生主体重新支配力量(否定之否定)。这正如本雅明的“辩证意象”概念所表明的,现时代总是怀着对过去时代的回忆而展开对未来时代的想象的。

魔法师与魔鬼的辩证意象始终贯穿于歌德的创作历程中,特别是其毕生巨著《浮士德》。从《资本论》及手稿对《浮士德》的频繁引用来看,《浮士德》的核心意象与情节逻辑已经渗入马克思理解资本自我扬弃主题的形象思维中。《浮士德》首部至第二部的总体线索可以理解为:作为人类代表的魔法师浮士德召唤魔力,与魔鬼靡菲斯特订立主奴关系的颠倒与再颠倒的契约;借用魔鬼力量,却逐渐被魔鬼引诱,因善成恶,进行一系列创造性破坏;比较终因为善愿而获得上帝赐予的救赎与新生,人与神从分裂走向和解。这一恢弘的情节是人类文学史上比较伟大深邃的创构之一,对现代性的分裂及其和解怀有深刻洞见,然而又呈现出一种大道至简的辩证逻辑:主体召唤和支配力量(肯定),力量逐渐失控和异化(否定),力量的升华与主体的新生(否定之否定)。这显然与马克思在《宣言》《资本论》中再现的资本自我扬弃逻辑具有意味深长的相似性。可以说,为了揭示现代文明的内在矛盾与未来趋势,马克思借助了歌德《浮士德》的辩证意象。

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与歌德的文学辩证意象具有显著的形式相似性,同时也包含深刻的差异性。虽然马克思非常欣赏歌德的辩证意象,但从质内涵上看,马克思揭示的是资本关系的历史辩证法,而歌德描绘的则是生命体验的人性辩证法。前者的旨趣在于把握现代社会总体运动的矛盾趋向,后者的旨趣则在于以个体生命历程象征人性的现代变迁。二者间的形式相似性和质差异性表明,马克思将歌德的诗歌形象不仅当作一种文学修辞,还视作一种时代征候,从而对歌德的辩证意象进行了概念抽象与理论提纯,将个体的生命意象转化为总体的历史辩证法。

二、鲁滨逊式个人图景与《资本论》的历史阐释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批判主题展开为历史辩证法,“浮士德”的辩证意象也进一步具体化为“鲁滨逊”个人图景的历史阐释。这一点在《资本论》首卷“商品”章第四节“商品拜物教及其秘密”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在如上所述化用《浮士德》之后,紧接着就展开对“鲁滨逊”形象的历史阐释。马克思特别重视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中关于市民社会兴起和资本主义出路的预言内涵。在经济学批判的历史阐释维度中,鲁滨逊形象既预示着市民社会的大规模形成,又昭示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超越之路。

马克思使用“鲁滨逊神话”这一概念来指称18世纪对市民社会的文学预感或理论预设。这一概念既指向了“鲁滨逊”这个家喻户晓的文学形象,又以“神话”一词标明其虚构性质及其普遍文化意蕴。马克思指出,“鲁滨逊神话”是关于现代“自然原人”的神话性虚构与规范性预设,是对正在大规模形成中的市民社会的预感与表征。在《〈经济学批判〉导言》开端处,正是通过对“鲁滨逊神话”的历史性反思,马克思展开了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出发点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历史性还原。

首先,马克思指认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当做自然出发点的“个人一般”“生产一般”范畴,其质是“鲁滨逊神话”即非历史化的抽象观念。其次,马克思剖析了鲁滨逊神话对市民社会的预感,并指出,作为意识形态的鲁滨逊神话,根源于市民社会的历史特性即物象化或拜物教。普遍的物象化或拜物教,构成了现代市民社会或资产阶级社会区别于前现代、前资产阶级社会的关键特性。

“鲁滨逊”与物象化、拜物教是相辅相成的。正是以“鲁滨逊”与价值生产、拜物教性质的这种深层关系为中介,这一故事才能同时被诠释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发展与比较终超越的“双重预感”。上升的路与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扬弃商品拜物教与扬弃鲁滨逊神话具有一种深刻的同构关系。扬弃拜物教,同时就是扬弃鲁滨逊神话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基。由此,才能历史地扬弃“鲁滨逊”这一观念形式,克服“鲁滨逊”故事的神话形式,并阐发“鲁滨逊”故事的合理内核。

、文学-哲学的“对话”与《资本论》的“总体性”

马克思为什么要在论述《资本论》的理论主题与历史阐释时引用诠释如此之多的文学经典这不仅是出于丰富表达、美化文风的单纯修辞学考虑,更重要的是通过诠释重构,发掘这些文学经典所蕴藏的时代精神内涵,开启经济学批判与世界文学的思想对话。

从鲁滨逊到浮士德,西方经典文学中的“浪游者”形象与隐喻,质上蕴藏着现代精神史文化史的关键脉络。鲁滨逊的形象比较早可以追溯到《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斯形象。上古时代的“奥德修斯”竭力捍卫理性个体的确定性,从自然混沌的支配中奋力挣脱,并复归文明社会秩序,由此在古典自然秩序与文明秩序中孕育出个体性的萌芽。在古今更替的时代,“但丁”通过下地狱、过净界、上天堂的赎罪之旅,完美再现了中世纪的终极信仰秩序,同时也将现代个人体验推向神圣化的高峰,早期现代性的文化精神由此得以萌发和表达。16至17世纪的“堂吉诃德―桑丘”在早期现代境遇中重温古代理想,以中古美德对抗世俗化的世界进程,并保持着抽象理想主义与世俗物质主义之间的反讽张力。17至18世纪的“鲁滨逊”象征着现代个人“原型”在文化精神上的正式确立,并在启蒙时代的哲学与经济学中发展出一系列结构对应物。而18至19世纪的“浮士德―靡菲斯特”则在启蒙时代深入到现代个人精神分裂的内核与现代社会发展悖论的根基之中,并力图达成神圣性与世俗性的和解。这一精神脉络中,尤以“鲁滨逊”与“浮士德”的精神史关联比较为根本。从根源上说,作为现代原人和理性主体的“鲁滨逊”继承了上古以来离家远行的漂泊者形象的核心要素,例如奥德修斯的孤立漂泊与理智狡诈、辛巴达的航海冒险与商业计算,而其质内核却与“浮士德”更为接近――现代的进步者、发展者、创新者。然而,“鲁滨逊”与“浮士德”又处于现代个人精神发展的不同阶段。“鲁滨逊”的自我保存,是在应对自然与文明、个人与社会、理智与信仰之间的矛盾中达到自我确证,而“浮士德”的自我发展则是这些矛盾发展为对抗性悲剧与终极性和解的自我扬弃过程。

在唯物史观和经济学批判的语境中,从鲁滨逊到浮士德的文学形象演变,既是资产阶级的自我意识史、精神文化史,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形式的演化史。对此,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与经济学批判现了问题把握与思想提纯,将之提升到时代精神的精华即关于现代性问题的历史哲学的高度。

那么,应当如何理解《资本论》中哲学、经济学批判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一般来说,文学对于哲学的意义,不仅在于丰富表达、美化文风的审美艺术层面,更重要的在于文学所蕴含的时代精神结晶对于哲学的思想启示层面。因而,《资本论》的修辞学、文体文风问题,本身也就与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性质、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内涵问题具有内在关联。《资本论》的艺术风格问题,同时也是其理论整体性问题。

质上,《资本论》及其手稿正是在修辞学上具有文学与哲学之间“越界”和“对话”的“超文体性”“超文类性”,从而能够在思想上理论上表现出“总体性”。在《资本论》中,叙述的超文体性、艺术的有机性与理论的总体性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现的“总体性―差异性”结构的具体再现。

可以说,马克思是一位融合哲学与修辞、概念与形象的思想艺术家,一位辩证法的诗人。《资本论》的根本旨趣是超越资本逻辑,而经济学批判的思想意旨是超越经济学批判。超越的方向就是基于必然王国的自由王国即艺术、科学等更合乎人类本性的精神活动。说到底,经济学研究主要是对必然王国的局部认识,而只以自身为目的的文学艺术创造才真正属于自由王国。经济学批判是对必然王国及其资本统治的反思,从而构成了物质现通达真正的人的科学、艺术的中介和阶梯。正如马克思始终预感到的,在那里,在合理调节自然力量的物质生活的彼岸,科学而审美的人将真正扬弃外在必然性,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寻获人的完整性本身。


上述的结论表明鹿柴很大程度上能够给市场带来新的活力,让行业良好的发展。诗词本提供唐诗、宋词、元曲等国学经典内容,整理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精选宋词三百首,收集古诗大全、古诗词名句、古诗词鉴赏、经典古诗文,供诗词爱好者学习研究。https://www.shiciben.cn/gushici/40551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足球新闻网

GMT+8, 2025-4-22 14:54 , Processed in 0.70184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