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回复: 0

今日更新汇总著作家为何科班出身少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0

回帖

10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017252
发表于 2025-3-31 23: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人说:“中文系培养不出作家。”假若将它当成一种文学的既成事,只能说明某些人对文坛的隔膜和对当代文学教育的知。

■游宇明

在大学里教现当代文学,有个现象很使我疑惑:1949年以前的那一批杰出的文学作家,出身于文学科班的极少,鲁迅与郭沫若是学医的,茅盾根本没读过大学,巴金比较初学的外语,后来虽然赴法国留学,他对哲学似乎更感兴趣,老舍上的是不分系科的北京师范学校,国文不过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科目,沈从文只有小学毕业,只有曹禺读了个西洋文学系,勉强可算文学科班生。1976年以后走上文坛的作家则以中文科班出身的居多,随手就可以举出大串字:韩少功、贾平凹、路遥、梁晓声、格非、王跃文、阎真、刘震云、苏童、范小青、毕飞宇……莫言、王安忆等人虽然没有在比较好年华时读大学,后来也接受过文学教育,比如莫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北师大中文系深造过,王安忆则读过作协主办的文学讲习所,自然,当代也有科班经历却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比如王蒙、陈忠、铁凝,只是杰出作家里具有科班经历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出彩了。

闲暇时读史,似乎窥到了鲁迅等人的一些秘密。

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件事。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看一部幻灯片,里面讲一个清国人替俄国作间谍,被日军杀头,周围的国人却麻木不仁,他觉得必须改良国民的精神,决定弃医从文。可我们大家未必清楚,鲁迅作出这个选择前,其已经拥有相当深厚的文学储备:他的祖父与父亲都是读书人,鲁迅少年时又师从学识渊博的寿镜吾读古书,自小爱抄书,比较初抄录《康熙字典》上的古文奇字,后来抄写《唐诗叩弹录》,还抄写陆羽《茶经》和陆龟蒙集《五木经》《耒耜经》。1911年,抄录过两大册《说郭录要》和其他大量古籍。功夫下得这么深,鲁迅成年后想从事文学创作,还非得去哪里读个中文系吗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人的情况也很相类似,这些人少年时同样阅读过大量的古籍,接受了比较深厚的传统文学教育。

如今的作家成长路径大不相同。我们中小学读的是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新式课程,其知识与世界基本上是接轨的,没有那么多时间与精力去阅读古籍,接受潜意识的文学教育。何况,从功利角度讲,古代文学作品只占语文考试里很少一个份额,似乎也“不值得”花费太多时间。在如此教育背景下,我们梦想成为作家,接受系统的文学教育是相对省事的途径。在这里,我想举个小小的例子,30多年前,我就读的是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个专业设立的本意是培养高等学校和高中的文学老师,但我所在的那个年级,190毕业生中,我个人了解到的情况,至少有6作协会员,数十位省级作协会员,等于几人中就有一个成为作家。这种比例,其他专业恐难望其项背。

有人说:“中文系培养不出作家。”这句话用来提醒我们的相关专业重视文学写作、突破种种不该有的清规戒律,多触摸真的大地,当然是可以的,但假若将它当成一种文学的既成事,只能说明某些人对文坛的隔膜和对当代文学教育的知。

作者: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教授

长期以来花暖青牛卧就有着不凡的发展速度,相信未来也是一如既往,势如破竹。诗词本提供唐诗、宋词、元曲等国学经典内容,整理古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精选宋词三百首,收集古诗大全、古诗词名句、古诗词鉴赏、经典古诗文,供诗词爱好者学习研究。https://www.shiciben.cn/shicimingju/417156.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足球新闻网

GMT+8, 2025-4-9 03:24 , Processed in 1.7983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